從御前清曲到龍山絃音
從五館爭鳴到聚英雅集
 

鹿港一地,向以維護與發揚民族音樂之中的「南曲管絃樂」聞名全臺。鼎盛時期,五館並立,爭鳴競音,各展所長,正所謂「散入東風滿鹿城」,至於北管,則日漸湮沒了。
南管又名「南曲」,原稱「五音」、「絃音」、「而音」,發祥於長江以南,與發源長江以北的北管音樂對稱。南管為閩南語腔的音樂,沉靜與幽雅,不但具有高潔優美的風格,而且還可以表現我國南方敦厚誠樸的民族性。

南管吹奏,以「十音」為主要樂器:琵琶、二絃、三絃、洞簫(以上四種為上四管或上四品或頂手)、響盞、叫鑼、四寶、碰鈴(以上四種稱為下四管或下四品或下手)、及噯仔 (小哨吶、扁鼓、餅鼓),外加檀板。

南管樂雖然流傳於全省各地,但以鹿港最具盛名,同時也保有較多的早期風貌,堪供有心人研究考據。南管之所以能在鹿港奠基最早,流傳最盛,主要是鹿港臨近海邊,開埠較早,因而得地利之使與風氣之先。

南管由於樂器及演奏法的差異而有「郎君樂」與「南管樂」兩派的分別,前者樂器主洞蕭,後者主笛子(俗稱品管),在曲詞方面略有不同而已。

南管戲有六十齣以上,都是文戲,沒有武戲,演出如陳三五娘、孟姜女、王昭君等情愛勸世戲,絕無封神榜、三國演義等武戲。南管戲的音樂引自南管樂,而樂器的使用除了「十音」之外,還加上大吹、戲子鼓、叫鑼、鑼鼓等以為渲染戲情之用。
南樂由殷盛趨於沒落,其間經過多少的變遷,對於這些珍貴的民族音樂,也應好好珍惜。

 

 


北管

觀看北管短片





觀看南管短片